企业文化
作者:北演公司
来源:北演公司
时间:2019-05-24
分享到:

【北京日报 】头版:改革开放40年,一家国有演出公司的嬗变



(原标题:演出业变奏)



南宫坠子剧团来京,累计在东四剧场演出22天;京剧大师梅兰芳以中国戏曲研究院名义举办“坠子剧”座谈会,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等参加——对于南宫坠子这样的小剧种来说,1960年时如此这般的演出盛况,应该不会再有了。


岁月变迁,时代更迭。当年操盘这一盛事的北京市演出公司,历经六十载风雨,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从1958年成立,到2006年由北京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再到如今挺立拼搏于演出市场,北京市演出公司亲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演出市场的变奏,也见证了中国演出行业的探索。


十年沉寂——境遇之变


对各地院团进京演出,北京地区院团、演出市场进行组织和管理——这是北演公司1958年成立之时的职责。作为“大管家”,那时的北演公司忙着迎来送往,也创下不少演出佳话。


1959年,北演公司邀请河南安阳豫剧团一团来京,首场在吉祥戏院演出,崔兰田主演《对花枪》。演出正值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该团还受邀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演员。


▲1959年,梅兰芳亲切祝贺崔兰田演出成功,并代表首都演艺界人士对主办方(北演公司)的工作表示感谢。


1963年,北演公司邀请张家口市京剧团在京演出39场。当时有资料记载:有15家报刊发表51篇评论文章,有12家广播台录音播放,有3家电视台实况转播……

 

不过遗憾的是,北演公司这个彼时演出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在“文革”中被撤销,昔日的红火归于沉寂。再次苏醒,已是十余年后。


伴随改革开放潮涌,1978年10月北演公司恢复建制,依旧作为北京市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


这一时期,演出市场逐渐升温,北演公司担负的演出活动数量逐年上升。地方院团进京演出也活跃起来,最轰动京华的要属苏州市京剧团的《李慧娘》了。


那是1980年10月,京剧《李慧娘》进京。为方便更多观众包括郊区观众观演,北演公司做了特别安排,每演5场左右换一个剧场。演出月余,仍欲罢不能。因《李慧娘》要在第二个月去上海拍摄电影,所以文化部艺术局决定,《李慧娘》在北展剧场做告别演出。半天内,4场戏票销售一空。算下来,《李慧娘》在京亮相32场,观众达5万余人次。


数据显示:仅1980年国庆节期间,北演公司就安排首都29个专业剧院(团)演出53台剧(节)目,共3914场次,观众达574.7万人次。北京演出业之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春潮涌动——身份之变


随着演出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北演公司的身份也开始发生转变。


“刚刚恢复的北演公司还行使一些管理职能,如外地院团来京演出的接待与安排,以及本市大型演出活动的报批手续,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不过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便不再行使演出管理权,变成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了。”北演公司原总经理沈春友说。


这意味着,北演公司从“管家”转向“掌柜”,直接运营演出活动。一方面,基于自身实力和经验,承接政府大型文化活动,如北京市庆祝国庆纪念活动、北京首届艺术节开幕式、香港回归国博门前倒计时活动等;另一方面,投身市场,投资运营演出项目。


这个时期,北京演出市场的较大变化还体现在演出类型越来越多元化,商业性流行演唱会开始活跃。


1990年1月28日、29日,崔健在工人体育馆连办两场为亚运会集资《从头再来》演唱会,幕后操盘者就是北演公司。1991年12月,北演公司承办三场“华人歌手同根演唱会”,台湾歌手齐秦、齐豫(美籍)等都在其中。


▲1990年,北演公司主办的“难忘八十年代荣誉演唱会”签名薄,内有彭丽媛、毛阿敏、董文华、李谷一、刘欢等50余人签名。



流行演唱会的出现,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新貌。“早在1987年,我所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就曾经负责对接台湾歌手费翔(美籍)来京参加央视春晚事宜,但那只是文化交流活动的层面。那会儿还把‘流行歌曲、歌手’定位为‘通俗歌曲、歌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演出行业逐渐进入文化市场,其表现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接近普通百姓的需求。”中国国际文化艺术公司原总经理江凌说。


考虑到北京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潜在需求,北演公司1996年12月31日在人民大会堂酝酿推出第一届“北京新年音乐会”。


“一开始我们非常担心票卖不出去,没想到居然一票难求。就连媒体都表示,广告费可以用相应数额演出票来支付……”沈春友记得,当时丰台二中想买一批低价票给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希望他们度过一个特别的新年,“低价票早早就卖完了,后来我们就以相对低的价格把高价位票卖给他们。大概有200多名学生来听音乐会,对他们来说那绝对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以此为端,如今北京新年音乐会每年如约在人民大会堂与乐迷共迎新年,并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中国气派、北京特色、节日气氛”的品牌理念。


通过主办各类演出活动,北演公司逐渐在演出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据统计,1994年至1996年,北演公司共演出971场次,总收入376万元。北演下属的长安大戏院,仅1996年一年就演出800场,平均2天演3场,票房营业额达600万元。如此规模与体量,在当时实为鲜见。


“曾经的‘特许权’没了,使得不少体制内的演出机构感到莫名的压力,但也正因为这种经营压力把演出业激活了,大家增强了市场意识,参与市场竞争。”在演出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江凌对那个时期演出行业之变深有感触。


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演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引进国外优质演出。“那时候国外高端演出很少被引进,北演公司在这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沈春友说。


1998年,北演公司邀请俄罗斯全明星芭蕾舞团来华巡演;1999年,北演公司引进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让北京乐迷领略了这支世界名团以及指挥大师斯维特洛夫的艺术风采……这些,都是观众口碑、市场反响双赢的漂亮手笔。


在江凌看来,体制内演出单位从演出管理、经纪代理,转变为创新经营,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这本质上是转向内容开发,引进节目也好,自营项目也好,都在不断激发演艺机构的活力,同时促使其品牌意识的觉醒,像北演公司开创北京新年音乐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品牌产生的影响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和价值。”


体制改革——理念之变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2003年,北京市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北演公司也面临去疴转型。


2006年,北京市演出公司和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文化局所属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心共同出资重组,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北京国资公司文体板块核心企业。


“改制后,因为有了资金注入,北演公司开始操盘一些规模、体量比较大的项目,比如对北京奥运场馆赛后转型再利用进行文化产业方面的试水。”北演公司总经理助理史振宇说。


2008年,北演公司创立“梦幻水立方”系列演艺品牌,在“水立方”相继推出大型水幕声光交响音乐会、大型全景芭蕾《天鹅湖》、李少红执导的大型水景秀《红楼梦》等。2009年10月,北演首次进行外部融资,投资和联合出品的由张艺谋执导的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在鸟巢上演,演出阵容高达上千人,成为当年国庆期间国内一大文化盛事。


▲2009年10月,由张艺谋导演的歌剧《图兰朵》,在国家体育场盛装上演。


2010年3月,大型景观歌剧《图兰朵》赴台演出,也成为北演公司历史上的鲜亮一笔,用史振宇的话说,“顶级主创团队、顶级制作水准、顶级规模阵容,再加上肩负的两岸文化交流之意义,如此‘大动静’,在北演历史上绝无仅有。”


入职北演已有22年的史振宇,见证了转企改制为北演公司带来的变化,“过去是事业单位,虽说是自收自支,但总体来说是旱涝保收;转企后,员工买断工龄,企业自谋出路,铁饭碗彻底没了,再不能坐等‘现成儿的’了。这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虽说有压力,但其实也更能激发内生动力。”


而在北演公司董事长张海君看来,彼时演出市场开始突破以剧团为单位进行演出的单一方式,跨地区、跨团体联合组台的商业性演出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过去基本是自己做项目,然后慢慢开始与第三方合作,大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比如我们的品牌项目新年系列、‘降噪’系列等,都是和民营演出公司很好的合作。”张海君说。今年,北演公司与中演公司合作了老舍戏剧节,与中演院线合作了音乐剧《芝加哥》巡演……“整合资源进行合作,而且合作方式、合作对象越来越多元,是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体现。”


当下,历经60年的北演公司业态更为多元,触角更为广泛。其中,戏剧制作是张海君2014年推动建立的,截至目前,已出品制作《老舍赶集》《二马》《独自温暖》《广陵散》《故宫里的大怪兽》《甄嬛传》等十余部原创话剧。这对一家“一没演员、二没剧场”的演出机构来说,实属不易。


“公司全年演出场次超过500场,基本实现了从项目公司到平台公司的转型升级。”张海君说,北演公司正在践行这个行业新的发展可能,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建立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生存模式。


作为演出行业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江凌认为北演公司作为“老字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资源积淀,也培养了一大批演艺行业人才,“应该说,几代人的努力为北演公司成为旗舰演出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更好地传承、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是摆在新北演人面前的一个命题。”(阅读原文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李红艳   

图片|北演公司



北演订票热线

4006096260